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喬治市路名“去本土化”?

作者 : 林玉裳

槟城州政府为了配合乔治市入遗,凭着坚毅的政治意志,克服各种政治的障碍,终于成功的让多言路牌屹立在乔治市街头,这种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在此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汉语学者的关注,“进谏”政府应顺应时代,将中文路名“华语规范化”,第一个动作就是路牌改用简化字。然而,此举却与民意相违。政府终于归顺民意,拍板改回繁体字。岂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政府决定調整中文路牌为繁体的同時,却宣布欲將“口语化”的“槟榔律”等路名的“律”字改成“路”,看来将又是一场文化遗产保护及华语规范之争。

其实乔治市中文路名背后的奥秘是许多人所不知的,它们与其他城市的路名是有所不同的,它並非简单的道路名称的指引,而是乔治市多元种族、文化、语言的结晶品,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各民族一、两百年来开发乔治市奋斗史的见证。经过了223年的历史的洗礼及多元文化的混杂,已塑造了其他地方路名所无法媲比的特色,因此也够资格成为乔治市申遗时的其中一个凭证。

其一大特色是中文路名是与官方的英文路名牛马不相关, 它是反映200多年来该街区的商业活动、民情或生活风情的写照。譬如 Weld Quay 不是“韦德码头”而是“海墘”;China Street 不是“唐人街”而是“大街”;Acheen Street不是“亚齐街”而是“打石街”等。至今,这些路名在民間、報紙、特刊、信箋等都还在沿用。

同时,它是民间草根性的口头约定,不是以华语,而是以方言即闽南话及广东话等,口耳相传而流传下来的。譬如畓田仔( Carnarvon Street )、刣牛後( Malay Street )等是闽南话的路名;孖水喉 ( Love Lane )则是广东话的路名。

除此之外,槟榔律、鸭加律、四方冷、纽冷等也是用闽南话来命名,其“律”及“冷”是闽南话的Road及Lane。因为它是以“口语”来传承,中、英文之间没有一定的规范,而 “不规范” 就是它的特色!这些路名都拥有强烈鲜明的本土色彩,因此我们不能用把它“华语”化,硬套上规范华语的帽子!

反观之,华语其实就是北京话,是在廿世纪初才在中国全面普及,而我们的先辈们在之前就从中国南方远渡而来,所用的语言就是中国南方的方言,几乎没有用北京话的。正因为这种历史背景,先辈们就在乔治市留下了许多宝贵以方言为主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路名、建筑物名字、商号、食物名称等。

除了路名,乔治市有许多地标都是以方言来称呼,如吉宁万山、新街头巴刹 ( pasar )等。如果我们沿着规范华语的思维,是否也要将它们改为“ 吉宁仔菜市场”、“新街头菜市场”? 或者更规范的 “印度人菜市场”、“康博尔街头菜市场” ( Campbell Street Market ) ?

设立中文路牌的本意是想加强乔治市多元的特色,但如将中文路名华语规范化的话,就南辕北辙的扼杀掉了喬治市的本土色彩、居民的集體記憶及情感。

我希望槟州政府能谨慎行事,以免将乔治市华人多方言的特色一一的除掉,“去本土化、去方言化、去口语化”,无疑将把乔治市带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死胡同!切记,保留我们的本土文化、本地特色最为重要!为什么乔治市能入遗?正是因为它能保留别人早已无法保留的文化遗产 !

( 本文登於2009年11月10日,星洲日報,言路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